2017年3月11日晚十点半,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做客CCTV-1《开讲啦》,普及精准医疗理念,展现北大医学的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相理解。现场金句频出,精彩不断。
开讲啦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创办于2012年,已累计播出200余期,嘉宾横跨政界、文化界、商界、学界,包括威廉王子、马云、李宁、潘建伟(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戚发轫(中国载人航天之父)、唐长红(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陈德明(导弹与反导试验专家)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传播价值。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开讲啦》栏目特别策划“健康中国”系列,邀请来自医疗、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不同权威嘉宾,为青年观众开讲,阐述“大健康”理念与全民健康生活,普及公共健康知识,助力全民“卫生健康战线”的确立。
詹启敏主任谈精准医疗
什么是精准医疗?詹主任给出了既专业又易懂的回答:“精准医疗是给老百姓提供个性化的,量身定做的健康医疗方案。”精准医疗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更是疾病的预防,通过科技让我们更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疾病地雷,从而达到将疾病防范于未然的目标。
为什么要谈精准。精准治疗,应该是医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医学发展的一个要求。健康是一个国家发达先进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也把健康当作生活中最大的追求目标。老百姓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希望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生了病之后能够看好病。这就是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健康的概念也从疾病防治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促进为工作重点。詹主任分享了一个早衰症儿童的案例,向大家阐明如何通过精准筛选的方法,排除致病因素,帮助父母孕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詹主任指出,我国健康问题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目前每年的新发肿瘤病例380万,每年由于肿瘤导致死亡的人数260万。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这四种肿瘤我们在全世界的死亡数量都排在第一位。心脑血管病每年死亡380万。我们国家有高血压患者2.7亿,高血脂人群1.6亿,糖尿病患者1.1亿。还有1.5亿人在糖尿病前期,很可能会发生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也超过1亿。先天性缺陷性疾病问题比较严峻,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达到90万,这90万里有三分之一在5岁之前会死亡。每一个疾病给家庭,给个人,给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除了这些慢性病之外,还有传染性疾病、心理疾病。解决这些疾病的任务,非常的严峻。
人类十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疾病。而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医学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詹主任把它形容为一座冰山,水面上的那一部分,通过病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以及一系列诊断检查指标来告诉医生。疾病的治疗有很多的手段,手术、内科治疗、化疗、中医药治疗、生物治疗等。今天的大部分的检查手段是基于组织器官病变,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当发现这个组织器官病变,很多的病变都是在中晚期了。
尽管科学家很努力,但是由于生命的复杂性,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是非常不够的,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让我们更多地认识我们自己。詹主任指出,未来的精准医学,是前沿的医学生物学技术,包括大数据、基因组、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结合病人的病情临床信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制订个性化、量体裁衣的方案。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治疗,还包括对未来疾病精准的预测、预防这个层面。前两个层面精准的诊断和分类。第三个层面是精准的治疗,第四个层面是精准的判断。判断病人的预后或者疾病的转归。
詹主任还和大家分享了大数据的概念。医疗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数据库。里面包括我们基因组的数据、蛋白质组的数据、免疫的数据,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我们的疾病、康复、治疗、养老等数据。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人工智能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智慧医学。为什么要有智慧医学?尽管很多医生的医术很高超,医德也很好,看过很多病人,但是在整个疾病人群里边,任何一个个体的医生看过的病例,都是有限的。而大数据可以把几万份、几十万份、几百万份,未来上千万份的病例都放到里面去。利用大数据和精准医学可以提醒有耳聋基因的小孩不要用某些药物,避免《千手观音》中的因药致聋的舞者的悲剧重现。
詹主任强调现阶段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精准医学不仅仅是疾病的预防,更是通过最前沿的医学生物技术,提出精准的诊断和分类,治疗以及预后转归。他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你有没有去医院,有没有看医生。他认为大健康的概念是“从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的临终关怀”。
人文是医学的一只翅膀
未来的精准医学汇聚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大量医疗数据,让医生轻松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例,更好地作出诊治。青年代表提出问题,那以后我们可不可以就直接找机器人看病了?詹主任的答案是智慧医学是在后台做支撑,它永远不可能来到前台,它的案例来自医生,它的高度在于人的智慧。但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科学,詹院士认为医疗的基本模式是医生和病人,医疗更多的是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永远安慰。生命在医生面前是神圣的,也是至高无上的。人文是医学的一只翅膀,我们一定要重视医学人文。
同时,詹主任认为医技只是一个能力,是外在的技术,生活更丰富,内心更丰富的人,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好医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学工作者需要超高的技术,更需要人文关怀。医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能调节自身压力,还能推动和病人之间的良性沟通。正如詹主任在节目中所说:在诊室里面坐着的两个人首先应是朋友。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患者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医生,所以应该是最亲密的朋友。
詹主任首次分享他在2016年毕业典礼上准备的歌曲——《同窗之谊是没有血缘的亲情》背后的创作故事,现场一曲琵琶独奏,更是充分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巅峰握手。
最后,詹启敏主任和大家一起共同展望:健康一定要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们可以齐手协力,共同创造和建设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完美、完善、推进和发展一个健康的国家文化,大家一起期待2030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