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8日,复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学委会暨第三届生命伦理论坛、第八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韩启德院士,复旦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学委会副主任金力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学委会副主任周宏灏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等,以及来自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和学术会议。
韩启德指出,生命伦理学在当代中国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的生命伦理学现状,他提出了两点思考。其一,生命伦理的对象应当是所有的生命,而不仅仅是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是息息相关的。人并不是全能、全善的,事实上人很多地方不如其他生命。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成为了地球的霸主,忽视了其他生命的利益,造成的结果是对我们人类极大的危害。对此,中国古人有很深刻的感悟,提出“天人合一”,这值得我们今天给予重视。其二,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当今的医学技术发展方向是有问题的。现今,我们把医疗的主力、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从伦理上讲,这不符合人的生命周期,也不符合社会公平。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医疗资源分配在少数人身上,这会对大多数人的生命权益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高的视野,更加强大的哲学武器,运用智慧去研究、去发现、去解释生命科学。他指出,我们现今的医疗是被现代科学技术拖着走,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如此。但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是毫无边界的,更不能忽视伦理和法律因素。比如,在现实中,给病人治病常常只注重解决病人生理上不正常的指标,却忽视了病人的痛苦。我们应当思考,医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对生物医学前沿技术进行伦理反思不仅迫切而且重要。他提出,要发展科学技术与理论基础并重的新人文主义,在不同意见的张力之中维持哲学的发展。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豫教授向学委会汇报了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的主要进展。据悉,2017年复旦大学在“精准医学研究”专项中获批四个项目,其中,“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项目是复旦大学也是国家科技部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人文科学学者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王国豫汇报了项目总体进展情况。项目三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王焕玲教授、徐萍教授和邱英鹏教授分别代表各子课题具体汇报了项目在医学生物大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体系建设、基因检测的政策法规梳理和社会调查、精准医疗技术评估保障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 在这两场重量级生命科学会议中,与会者围绕安乐死、临终关怀、代孕母亲、人体试验、器官移植、人工辅助生殖等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医学伦理问题,精准医学、基因编辑、头颅移植、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命和医疗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以及社区医疗、医保政策、知识产权、数据保护等政策和法规建设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精准医疗研究要“顶天立地”,既要进行前沿性理论研究,也要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与此同时,生命科学的研究不能只有技术维度,要有哲学思考和伦理关怀。比如,远程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如何在隐私保护和信息共享之间取得平衡?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生命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有专家指出,要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区分,科学相对没有太多禁区,但是技术伦理牵涉到公平、人类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医疗的发展既令人期待,也令人担忧。为此,需要构建以尊重、有利、责任为原则的伦理框架和法律监管体系。 2015年,美国宣布启动美国百万人精准医学研究,我国精准医学重点专项也已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多位专家在会上指出,原来在精准医学技术方面是西方国家领先,但是现在中国科技发展非常快,在很多领域中国不只是跟跑,而是在并跑甚至是领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在伦理法律规范层面有更多前瞻性研究,担负起“立规”的责任,要把生命科学前沿可能引发的问题在源头上纳入考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